新闻动态

news

麦当劳肯德基发力App,餐饮企业不必学!

2014/6/30

麦当劳 肯德基 餐饮O2O 点餐APP

在餐饮O2O风靡之前,全球两大知名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和肯德基早在尝试互联网化的举措,随着最近麦当劳高调宣布推出App、打造3.0餐厅,两家都正式涉足App;但品途认为自建App于其而言只是对品牌的延伸,也是对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尝试,但作用远没有官方宣传的那么神乎,餐饮企业大可不必学。

据品途网了解,麦当劳在线上的尝试包括入驻ebay淘宝、团购、与PayPal支付宝合作推移动支付等,最近刚在美国开始推出测试版App McD Ordering(麦当劳订餐),该测试目前仅限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的22家分店。而肯德基尝试过推免费Wifi、移动支付,2013年1月发布第一版肯德基App,并于2103年4月在英国试运行过一款苹果App Fast Track。

两家不具代表性

1、门店分布广,截止今年4月,麦当劳在中国分店数已突破2000家;到今年2月肯德基在国内的店面已超过4600家。每个门店按一天1000人次消费频率,一个月就破亿次消费记录。

2、极其标准化,国内餐饮企业大多难以望麦当劳、肯德基之项背,关键在于其标准化服务,包括口味和流程上的;这也得益于他们后台系统的搭建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3、用户群广泛,标准化、老少皆宜的口味(中国的正餐因地域、人群而差异大),快餐亲民的价格(大众消费)和随处可见的门店是支撑其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基石。

做独立App效益不大

麦当劳成立于1954年,肯德基创建于1952年,相比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两家在餐饮行业的影响力,两家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短且认识较浅,虽然他们已有足够的优势(以上3点),但综合看来自建App的效益并没有显现。

品途网通过App Store 及其他渠道获悉,肯德基App(含宅急送)目前提供的功能包括:查看各时段不同菜品、查找附近肯德基分店并可分享给好友、肯德基电子版优惠券、在线外卖、二维码扫描(到店快取)等。麦当劳App的突出功能是它与消费者的信用卡或借记卡连接,扫描店里显示的二维码时即可实现自动进行收费。麦当劳还有一款名为McD App的应用程序,主要提供优惠券和消费积分服务。

单纯从功能介绍上看,App解决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1,提前订餐解决排队问题?订餐的需求有两种:外卖和订座,减少排队时间只是一个很小的需求;而一般来说,除高峰期外用户从点餐到用餐的平均排队时间不超过15分钟。如果是外卖,用户完全可以直接在肯德基官网预订或者打电话预订;如果是订座,App暂时还不能实时查看客流,当然吃快餐要订座显得很另类,它更适合中高端餐厅。所以想用App吸引用户订餐不现实,即便有快速通道解决排队问题对用户作用不大。

2,App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看起来是这样,如果用户不在电脑前或者不想打电话,那么用App也许还不错。但现实是: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你走在路上突然想吃薯条炸鸡,你是会打开手机—找到App(在已安装的前提下)点餐还是会直接在附近走几百米到肯德基的店面?

3,用优惠券吸引用户?不止线上的优惠无处不在地,线下也在随处散发着广告单、优惠券,如果不是目标人群,这些优惠对他们没用。是,排除那些不吃洋快餐的人,用户会仅仅因为优惠而选择吃肯德基、麦当劳么,优惠只能成为附加理由但很难成为用户选择的动力。再者其定价本身较低,优惠幅度不会很大。要是想用App上的优惠券粘住用户,那也难。(下文还会有分析)

App运营成本太高

1,开发成本,一家餐厅兴师动众地去开发App显然不现实且得不偿失,多数的选择是外包。此外App还需要更新迭代,对于不懂互联网的麦当劳肯德基,每一次版本更新都需要他们去提供功能需求,第三方公司才可以实施,这个过程是持续且较长,关键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据品途网观察,从2013年1月肯德基发布的第一个IOS版本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内App只更新到了版本1.0.7,这也许说明他们的不够重视或力不从心。

2,用户安装成本高,首先软件它本身不是一种产品而更像服务,用户安装肯德基App不是因为可以像在肯德基柜台前一样买到薯条,本质上它需要解决的是给用户带来什么便利,解决哪些比较迫切的需求。否则,在中国想要说服普通用户安装一个占空间对他们而言用处不大的App那是不大可能的。

3,用户粘性怎么解决,即使说用户安装了这个App,那打开率呢?中国人一周平均吃快餐的次数大概是2~4次,如果不吃的时候用户会打开吗?现在微信的打开频率以小时计算,用户的时间也被各种层出不穷、新奇好玩的App抢占着,在无法保证打开的前提下怎么追求活跃率、转化率?肯德基没有社区功能,就算有还需要运营,这个问题太难解决。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国内餐饮商家来说,第一尚且无法与麦当劳、肯德基站在同一个实力量级上,第二开发运营App的成本太高难以负担,第三肯德基做App更多是一种对品牌的延伸,至少就目前看来其实质意义不大;因此要做独立App是不可取的,在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没有较多认识下就贸然尝试也是不恰当的,总之要基于自身的定位和优势做好规划,而不是盲目跟风学习。